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首页>学术交流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3年第4期中文摘要
日期:2023年09月01日 11:14:56来源:期刊与信息中心点击数:字号:【

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下长江下游干流河道演变分析

曹 双,程 龙,李 洁,罗红雨

(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 南京 210011)

摘要: 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2020年夏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在分析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水沙特性变化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洪水期的水情、沙情,利用实测河床地形及大断面资料,分析长江下游干流湖口至江阴多年河道冲淤特性,探讨2020年洪水作用下长江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特性。研究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下游年均径流量变化较小,输沙量锐减,水沙关系发生明显改变;湖口至江阴河段1998—2006年有淤有冲,2006年后呈单向冲刷状态,且滩槽普冲,在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作用后,长江下游河道延续这一冲刷特征,冲刷强度明显增强,各水位河槽冲刷强度为2016—2020年平均值的2.0~2.8倍;大通以上河段冲刷强度小于下游河段;长江下游分流格局总体稳定,但铜陵河段成德洲汊道有主支汊易位趋势,多次测得右汊分流比超过左汊;扬中河段支汊发展,分流比呈持续微增趋势;河势总体稳定,尚有多个江心洲边滩冲刷明显,铜陵沙首度出现撇岸切滩现象,扬中等局部江段江心洲高滩陡坎有条崩发生;河床纵向仍有冲刷,河道束窄段横断面形态进一步窄深化。对大洪水条件下河道冲淤演变特性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长江下游河道的河势演变规律。

关键词:长江下游; 流域性大洪水; 河道冲淤; 河势演变

堤路改造工程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实施效果研究

李 吉1,谢雨廷2,曾 鹏3,朱 明4,程 攀4

(1. 南京市江北新区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江苏 南京 211500; 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 3. 衡阳北控水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湖南 衡阳 421200; 4. 江苏中禹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 针对堤路改造工程中面临的差异沉降控制等难题,以南京市江北新区滨江堤防道路加宽改造工程为依托,根据堤防下部地质条件与工程建设特点选取典型断面进行数值计算模拟,开展天然堆载、台阶开挖联合土工格栅处理和深层水泥搅拌桩(DCM)处理3种方案的分析对比研究。结合数值计算结果,采用上部结合面处置联合下部地基处理的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深层水泥搅拌桩处理、在新老堤结合处进行台阶开挖联合土工格栅与锥探灌浆等方式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通过现场监测分析断面沉降、孔隙水压力与水平位移等的发展规律,验证数值模型的合理性,并评估该处理方案在实际堤路改造工程中的差异沉降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上部结合面处置联合下部地基处理的试验断面路中与右路肩工后剩余沉降分别为16和20 mm,二者差异沉降均保持在4 mm以下。这验证了该技术对堤路改造工程新老堤协调变形的控制效果,可为后续滨江堤路改造工程差异沉降控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堤路改造工程; 差异沉降; 地基处理; 实施效果

径潮相互作用对感潮河段湿地水热盐影响的数值模拟

隗岚琳1, 2,刘东升1, 2,吴 杰3,吕浩博1, 4,章文亭1, 5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 2.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江苏 南京210029; 3. 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1; 4. 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5. 重庆交通大学 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 长江下游感潮河段水文条件复杂,针对其对滨岸湿地水热盐的影响及季节性差异的认识较为匮乏。以长江南京段绿水湾湿地为研究对象,监测湿地水文变化及信号特征,构建湿地水热运移与氮迁移转化模型,揭示潮汐过程对湿地水热储量和除氮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水位水温变化包含径流和潮汐两个信号特征,春夏季径流较强,而秋冬季潮汐波动幅度较大。春夏季河流水位水温升高,水土界面溶解氧降低,径流驱动下的湿地除氮量约为秋冬季的3~5倍。但秋冬季潮汐波动幅度约为春夏季的2倍,显著增强了湿地的除氮量,在径流驱动基础上提升脱氮效率约为63%和31%,为春夏季的2.5~5.0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下游滨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感潮河段; 湿地; 水文过程; 脱氮; 数值模拟

长江南京段河床与洲滩平面演变特征遥感分析

杨 志1,董坤明2,王 珊3,陈 槐4,王乃茹4,范红霞4

(1. 安徽省现代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 合肥 230011; 2. 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0; 3. 江宁区水务局,江苏 南京 210000; 4.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以长江南京段为例,根据1984—2020年间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法提取特定水位下的水边线,形态学方法提取河床边界和洲滩,本征正交分解法提取两者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以来,长江南京段河床边界受人类活动影响向内收缩(对应水域面积减幅6%),并以长江村附近收缩最为剧烈,主要发生于1984—2005年;河段五大洲滩中,八卦洲、梅子洲及新济洲的形态变化较小,新生洲洲头消退和洲尾淤长程度相近,新潜洲自洲头向下游逐渐淤长,面积增幅200%,洲尾初期、中期及后期增长分别发生在1984—2000年、2000—2005年及2005—2020年。河床边界与洲滩时间序列的一阶模态反映了时均形态,其他高阶模态反映了局部冲淤消长规律,模态投影系数反映了各空间演变特征对应的时间演变特征。

关键词:长江南京段; 洲滩; 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 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 形态学方法; 本征正交分解

气候变化对清江未来径流及隔河岩电站发电的影响

孟虹池1,李英海1, 2,欧阳硕3,郭家力1, 2,杨 苑1,兰回归1

(1. 三峡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 三峡大学 生态环境库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 宜昌443002; 3.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 以历史径流为依据的清江梯级调度规则难以适应气候变化需求,必然对梯级水库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兴利效益发挥带来影响。基于清江流域空间数据和观测数据,采用SWAT模型,运用统计降尺度方法模拟3种情景下流域内各站点的未来气象数据,进而对径流进行模拟,并对隔河岩水电站发电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时期RCP2.6、RCP4.5和RCP8.5共3种气候情景下,清江流域出口长阳站多年平均径流呈上升趋势,年均径流增幅分别为6.0%、8.7%和13.2%;隔河岩水电站在上述3种情景下近期(2020—2045年)、中期(2046—2070年)和远期(2071—2100年)多年平均发电量增幅分别为3.4%~5.1%、7.7%~10.3%和13.4%~16.0%。该研究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清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隔河岩水电站发电调度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候变化; SWAT 模型; 统计降尺度模型; 水文响应; 水电站调度; 清江流域

基于突变理论和相对风险的水库群联合调度风险补偿

李继清1,黄 可1,李建昌2

(1. 华北电力大学 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北京 102206; 2. 水利部 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北京 100038)

摘要: 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风险补偿是均衡各水库风险水平、保障效益客观合理分配的重要措施。首先,引入相对风险模型,建立“风险源-风险事件-风险受体-评价终点”概念模型,分析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进而考虑由水库建设规模和运行方式差异导致的不同风险承担水平差距;其次,借助突变理论多准则评价方法,客观推求概念模型各层的相对风险,量化各水库应承担的风险水平;最后,基于耦合相对风险模型和突变多准则评价的风险补偿模型,对补偿效益分摊方案进行相对风险折减,确定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风险补偿方案。将所提风险补偿方法运用于溪洛渡、向家坝、三峡水库的联合调度,并以补偿效益分摊方案为基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风险补偿方法克服了相对风险模型中系数量化的主观性,有效反映了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效益与风险的互馈与均衡关系;(2)风险补偿方案与水库群实际运行方式相符;(3)风险补偿方法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有利于提高水库参与联合调度的积极性。通过探讨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联合调度风险补偿方案,可为梯级水库群联合调度风险分析、效益分配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群; 联合调度; 风险补偿; 相对风险模型; 突变理论; 耦合

岷江下游典型滩群碍航特性及整治研究

何 熙1,邓 涯2, 3,李顺超1,李家世1,贾国珍1,何修伟4

(1.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17; 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4. 四川岷江港航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乐山 614000)

摘要: 山区河流出峡谷进入丘陵地带,河段滩槽交错、多滩并存、上下联动、滩性复杂,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航运开发的重点难题。山区河流碍航滩群治理思路和原则尚不明确,以岷江下游新开河滩群为例,分析复杂滩群的碍航特性、水沙特征和河床演变规律,并结合物理模型和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对整治方案进行计算分析与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滩群自上而下“急、弯、险、浅”的问题,要各施其策,对于下“浅”问题,需采用整、疏相结合的手段,依托整治建筑物增强浅段水沙动力;对于中“弯、险”问题,需采用整治建筑物调整水流流路,改善水流流态;对于上“急”问题,应重点拓宽航槽以减缓流速。同时在避免下游滩险整治措施对上游滩险的“急、险”有所恶化的基础上,还需综合协调整个滩群的输沙平衡。研究结果可丰富山区河流复杂滩群整治技术,也可为其他滩群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区河流; 航道工程; 水沙条件; 滩群治理

基于CMIP6的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影响研究

邓 鹏,徐进超,王 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 基于最新的CMIP6全球气候模式,评估各种模式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50—2062年)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及径流变化情况。基于鄱阳湖流域2001—2019年水文气象及下垫面数据构建SWAT模型,应用CMIP6中4种气候模式,采用Delta降尺度方法构建未来气候情景并模拟水文过程。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期(2002—2014年)各种模式情景下流域的降水和气温都呈增加趋势,模拟得到的流域蒸散发量及径流量也都增加,且流域下游地区径流量增加幅度较其他地区更大。SSP585情景下的增温幅度大于SSP126情景,而SSP585情景下的径流量小于SSP126情景。虽然未来气温仍会持续升高,使得流域蒸散发量增加,而径流量变化幅度(−11.93%~49.73%)比蒸散发量的变化幅度(1.06%~11.71%)更大,发生极端水文事件的风险变大。气候变化及相应水文过程模拟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 水文过程; CMIP6; SWAT 模型; 气候模式; 鄱阳湖

VMD-PSO-LSTM 模型的日径流多步预测

王秀杰1,王 玲1,滕振敏2,田福昌1,袁佩贤3,苑希民1

(1. 天津大学 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2. 崇左市左江治旱工程管理中心,广西 崇左532200; 3.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摘要: 为了弱化径流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和非平稳性,提高不同预见期的日径流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VMD-PSO-LSTM多步预测组合模型。首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方法将原始日径流序列分解为子序列,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对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对各子序列建立PSO-LSTM模型,各分量的预测值重构集成预测结果。将VMD-PSO-LSTM模型应用于黄河下游花园口和利津站的日径流多步预测,采用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数(ENS)、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ERMS)3个定量评价指标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预见期为1、2、3 d的情况下,两个测站的Nash sutcliffe效率系数和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与CEEMD-PSO-LSTM和PSO-LSTM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比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提高日径流多步预测精度,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径流预报模型。

关键词:非平稳序列; 日径流多步预测; 长短期记忆模型; 变分模态分解方法

基于图像识别的无标尺水位测量技术研究

孙英豪1,丁 勇1,李登华2,谢东辉3

(1. 南京理工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土石坝破坏机理与防控技术重点试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3. 宁波原水集团有限公司 皎口水库分公司,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 针对传统人工读取水位标尺效率低和现有基于水位标尺进行图像处理获取水位的环境适应性差、水位标尺量程短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无标尺水位测量技术。该技术无需借助水位标尺,仅需对水位进行标定;将采集到的水位图像输入U-net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水体区域和非水体区域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借助图像识别获取水位线坐标;最后根据水位标定的数学模型,采用线性插值和坐标拟合的方法计算水位。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环境适应性强,昼、夜间的水位测量误差均小于1 cm。采用该技术可以实现河道、水库等大量程的水位实时测量。

关键词:水位测量; 图像识别; 神经网络; 语义分割

发育两类夹层堆积体的降雨入渗试验研究

罗崎峰,唐 豪,涂国祥,张 鑫,邱 潇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 为研究不同组分夹层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及堆积体内部雨水的运移差异与分布特征,以四川汉源九襄地区深厚堆积体为例,对其内部发育的黏土夹层和碎块石夹层展开现场调查,通过设计两类夹层的两组室内降雨试验,监测堆积体内含水率、基质吸力、孔隙水压和湿润锋的迁移变化,研究两类夹层对降雨在堆积体中入渗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由于夹层颗粒组分不同,最终导致夹层的渗透性、湿润锋迁移形态、入渗速率及整个堆积体浸透时间等存在显著差异;(2)两组夹层试验中雨水入渗差异显著,碎石组的下渗作用强于侧向扩散,夹层处的下渗速率明显快于两侧,而黏土组的侧向扩散强于下渗,夹层处下渗速度趋近于零,明显小于两侧;(3)黏土组坡脚孔压出现累积性增长,而碎石组孔压消散迅速,且水分主要分布在堆积体更深处,故黏土夹层堆积体整体稳定性低于碎石夹层堆积体。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降雨对发育软弱夹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降雨入渗; 碎石夹层; 黏土夹层; 堆积体

基于外来水入侵的污水处理厂进水量评估

黄荣敏1,张 浩1,成浩科1,刘 卡1,张爱红1,丁 睿1,郭 帅2

(1.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2; 2.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 针对长江流域某片区污水系统地下水、雨水入流入渗造成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上升、进水COD浓度下降的现象,在实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过程中,基于现场实地调查和其他地区的评估经验,采用经验值法、现场试验法和水质特征因子法评估该片区旱天的地下水理论入渗量,通过典型旱、雨天水量对比分析雨天入流入渗量,最后计算得到污水处理厂在旱、雨天情景下的日均进水量。结果表明:该片区污水管道每千米管长地下水入渗量为67.0 m3/d,雨水入流量为71.6 m3/d;污水处理厂旱天进水均值为4.07万m3/d,雨天为5.15万m3/d。该结果可为后续提质增效项目的开展和整治效果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片区排水系统的日常运维提供参考。

关键词:排水系统; 外来水; 入流入渗; 污水处理厂

泵站进水流道施工期钢模板变形监测研究

包腾飞1, 2,张兰兰3,胡雨菡1,王一兵1,李涧鸣1

(1. 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2. 河海大学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3. 绍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 绍兴 312099)

摘要: 在泵站施工过程中,加强对进水流道钢模板的变形监测对保障泵站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变形监测方法难以适用于复杂异型曲面和易受环境因素制约等不足,基于预泵浦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对泵站流道施工期钢模板进行变形监测,提出一种温度补偿方法以解决布里渊频移对温度和应变交叉敏感的问题,采用改进共轭梁法将温度补偿后的应变监测值转换为结构变形。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某排水泵站工程流道钢模板变形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钢模板顶部和两侧均监测到拉应变,拉应变随混凝土浇筑逐渐增加,并在浇筑完成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该监测方法对异形结构变形监测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形监测; 分布式光纤; 预泵浦布里渊光时域分析; 温度补偿; 泵站

预压作用下重塑软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王金龙1,胡立健2,陈建绮2,潘 坤2

(1. 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2. 浙江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 杭州地区滨海软黏土具有含水量高、强度低和压缩性高等特点,研究其固结蠕变特性对保证构筑物地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DSAOS全自动固结仪对杭州重塑软黏土展开了一维固结蠕变试验,分析前期预压对土体蠕变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加荷比或不同预压条件下,土体蠕变变形量均随加载而逐渐减小;应变与孔隙比时程曲线具有类似发展规律,在应力施加100 min后主固结基本完成,进入次固结阶段;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预压条件和加荷比均有关,加荷比越小,次固结系数在后期加载中的增长越明显;在相同加载模式下,预压荷载越大,次固结系数在分级加载前期的值越小。这表明可通过施加预压荷载增大土体的固结度,以提高实际工程中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关键词:重塑软黏土; 蠕变; 加荷比; 预压

持续浸泡下硬黏土强度劣化试验研究

张 骏1,郭 杨1,陈小川1,乐腾胜1,高 坤1,柯宅邦1,奚邦禄2

(1.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 2.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 引江济淮工程岸坡广泛分布的硬黏土,经历河水持续浸泡后,会对岸坡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为了探究硬黏土在持续浸泡下的强度劣化机制,以引江济淮合肥段岸坡硬黏土为研究对象,设计持续浸泡试验,结合三轴压缩试验、矿物成分分析试验、微观结构试验和浸泡液离子含量试验,研究持续浸泡下硬黏土的强度劣化机制。结果表明:持续浸泡下硬黏土强度会发生劣化,30 d内劣化明显,30 d后劣化减弱且趋于平缓;硬黏土中的方解石质量分数随浸泡时长的增加,呈指数降低趋势,浸泡液中Ca2+质量体积分数呈对数增加趋势;随浸泡时长的增加,试样表面微孔隙数量增多,尺寸增大,30 d内增加速度较快,30 d后增加速度减缓趋于平稳。硬黏土持续浸泡后强度劣化是由亲水性黏土矿物吸水膨胀和土体内部充当“骨架”的方解石发生溶蚀共同导致的。

关键词:硬黏土; 持续浸泡; 强度; 劣化机制

冲击碾压法加固堰塞坝料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占鑫杰1, 2,李文炜3,杨守华1,朱群峰1,许小龙1,黄慧兴3

(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29; 2.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江苏 南京210029; 3. 河海大学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 为丰富堰塞坝开发利用理论,探究适宜堰塞坝料的密实方法和设计参数,研究了冲击碾压方法对堰塞坝料的密实效果和密实机理。基于相似定律设计了不同冲击轮质量及牵引速度的天然堰塞坝料室内冲击碾压模型试验,综合采用宏-细观方法测试了冲击碾压后的动应力发展传播规律、变形特性、颗粒运动和加固效果等。试验结果表明:(1)冲击轮引起的冲击荷载为三角形脉冲荷载,产生的接触应力随着牵引速度和冲击轮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引起的地基动土应力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而增加;(2)冲击碾压对堰塞坝料地基表层的加固效果良好,地基内部动土应力和位移皆随深度迅速减小,深度3.6 m范围内的堰塞坝料强度提升明显;(3)提高冲击轮的速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更大,可以有效提高冲击动应力,进而使得冲碾加固效果向深层传递;(4)满足易贡堰塞坝料的冲击碾压参数为:冲击轮质量13.5 t,牵引速度3.46 m/s,碾压遍数12。

关键词:堰塞坝; 加固; 冲击碾压; 模型试验; 加固效果; 动应力; 牵引速度

水工沥青混凝土动态抗压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董 静1, 2,杨一帆1, 2,刘云贺1, 2,孟 霄1, 2,宁致远1, 2

(1.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8; 2. 西安理工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

摘要: 为研究动态荷载作用下水工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规律,在5 ℃的环境温度及10−5/s~10−2/s的应变率条件下,对直径为100 mm、高径比分别为0.5、1.0、1.5和2.0的水工沥青混凝土试样开展了单轴动态抗压试验研究,分析了应变率效应与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变率越大或试样高径比越小,试样破坏越显著;随着高径比的增加,抗压强度减小,而弹性模量增大;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的动态增强因子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基于试验研究,综合考虑应变率效应与尺寸效应的协同作用,引入应变率影响因子建立了水工沥青混凝土动态抗压尺寸效应计算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水工沥青混凝土; 动态抗压; 破坏模式; 应变率效应; 动态尺寸效应

混凝土坝变形监测时序中异常突变值的优化诊断

陈良捷1,魏博文2,戴国强1,林太清1

(1. 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2. 南昌大学 工程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 混凝土坝变形监测时序因观测设施故障及人工采集等不确定因素而存有非正常突变现象,致使后续正反分析及综合评判等工作难度剧增。为此,在结合经验小波变换(Empirical Wavelet Transform, EWT)理论与局部离群因子(Local Outlier Factor, LOF)识别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箱形图方法重新定义检测模型的判断阈值,有效规避了人为主观性,据此构建了客观还原监测信息特征的异常点诊疗体系。工程实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案具有完备的理论支撑和优良的离群子集信号识别能力,适合复杂内外多源环境驱动下混凝土坝变形监测信号的前期优化处理。

关键词:混凝土坝; 变形; 监测时序; 异常值诊断; 局部离群因子; 经验小波变换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朱程清出席中国水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理事党员大会
·李国英主持召开水利部部务会议
·戴济群院长带队到雄安新区对接水利科技需求
·水利部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度会商
最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