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两院院士
首页
>走进南科院>两院院士

沈珠江  

   沈珠江院士,浙江慈溪人。 1950年考入交通大学水利系,因国家高校院系调整,于1952年转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学习,1953 年毕业后分配至南京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1956年被公派至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1960年5月回国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和教授级高工。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八届江苏省人大常委,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担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和主编。

   沈院士潜心于岩土力学及岩土工程研究,成果丰硕。他发展了土体极限分析理论,提出了软土地基稳定分析的有效固结应力计算法。在国内最早开发 Biot 固结理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率先将国外的一维有效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推广到二维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等价粘弹性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提出了多重屈服面、等价应力硬化理论和三剪切角破坏准则等新概念,提出了一个新型实用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 即著名的南水模型 ) 。主持并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高土石坝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工作,对土石坝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意见,并开发了系统有限元分析软件。上世纪80年代,他将损伤力学引入土力学中,提出了代表材料脆性破坏的胶结元件,建议了双弹簧模型。 90 年代初建立了非饱和土的广义固结理论,提出了折减吸力和广义吸力等新概念并建议了非饱和土统一变形理论。近年来总结土力学的发展史,提出21世纪 20 年代建成以结构性模型为核心的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液化破坏理论和渐进破坏理论三个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土力学的构想,并建议了散粒体模型、复合体模型和砌块体模型三种结构性模型。他先后撰写了在岩土力学与工程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计算土力学》和《理论土力学》两部专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沈院士主要从事土石坝研究和地基基础工程研究,参加过长江三峡深水围堰,黄河小浪底大坝、天津新港、上海港等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为我国水利水电和水运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5 次。1988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当选为水利部劳动模范,2005年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