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9日,2023年世界航海科技大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大会主题为“智能航运技术与发展趋势”。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付绪银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主持开幕式。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范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国际航行学会联合会主席克日什托夫·恰普勒夫斯基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航海学会高级别专家委员会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出席大会。 付绪银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居世界首位,内河航道运行监测、梯级船闸联合调度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基于区块链的航运服务网络不断拓展,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正式交付运营,我国在智能航运发展应用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面向未来,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航运产业链条长、关联主体多、科技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大会邀请中外院士和专家围绕智能航运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作专题演讲。围绕中国智能航运发展预测与展望这一话题,张宝晨提出,到2025年,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航行法规基本完成,辅助驾驶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遥控驾驶和有人在船的自主驾驶技术实现多样本应用;到2035年,技术与产业化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智能化的航运新业态基本形成,沿海遥控驾驶、自主驾驶船舶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技术与产业化可以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高质量的智能航运体系,智能化网络化航运服务供给覆盖全球。 同时欧盟各国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智能航运技术在内河运输中的应用和实践。荷兰可持续运输和物流专家组(NESTRA)致力于研究内河航运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并为欧盟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提供咨询和应用研究服务。 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港口航运领域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各单位间协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航海学会等21家单位向全球港航界发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港航科技合作倡议》,包括四点倡议。 大会还发布了世界智能航运十大案例,具体为: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制定MASS CODE的路线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进智能航运标准建设、挪威“Yara Birkeland”号自主航行集装箱海船、俄罗斯自主和遥控航行试验项目(ARNTP)项目、日本“MEGURI2040”项目、中国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中国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荷兰制定智能航运发展路线图、中国港口大力推进全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韩国“Prism Courage”号超大型LNG自主航行船。 大会学术委员会推选了最佳论文和优秀论文,并在自主船舶与航海保障、智能港口、智能航运与安全、智能航运与可持续发展等4个分会上开展学术交流。 大会期间,中国航海学会举行了“智能航运技术创新社区”(简称创新社区)授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