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任务。应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一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认识国家水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亿万民众广泛参与,我国持续不断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流域防洪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等一批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相继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调配格局已初步显现,为国家水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建设更加系统、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高质量的国家水网,在更大范围促进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相均衡,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进一步增强水资源配置和洪水调控能力,保障国家水安全。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把握国家水网的功能定位。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节点、智慧化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调配、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具有系统化、协同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特征。按照国家水网建设的目标要求,国家骨干网主要解决国家水资源宏观调配问题,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构建国家及重要区域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省、市、县水网依托国家骨干网及上一级水网的调控作用,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水利公共服务。 三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谋划国家水网总体框架。根据我国江河水系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提出国家水网主框架,即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西线骨干输水通道,连通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东西互济、互联互通,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为国家重要经济区、城市群、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等提供水源保障。通过以流域为单元优化防洪减灾体系布局,构建由上中游骨干水库、干流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保障流域和区域防洪安全。通过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地下水超采治理,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区域水网。同时,加强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之间协同融合,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共同承担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作用。 四是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十四五”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国家水网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即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供水灌溉和防洪减灾等项目,构建国家水利基础设施骨干网络。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综合考虑各类项目前期基础、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建设制约因素、需要与可能等情况,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五是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科学有序推进一批战略性、管长远、利全局的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按照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遵循规律、坚持节水优先、坚持经济合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扎实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深入开展方案比选论证,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和总体布局,实现南北调配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