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南昌9月2日电(记者吴锺昊、余贤红)河流穿过村庄、集镇、城市汇入江河湖海,这个过程中,河水可能变脏、变臭……谁来防止水生态“悲剧”的发生?在坐拥鄱阳湖流域的江西,由政府任命的“河长”们正在扮演这样的角色。他们担负起责任,保“一湖清水”注入长江。
“五级河长”共筑保护网
钟有国是江西省靖安县双溪镇副镇长,也是鄱阳湖五大河流之一修河支流北潦河的“副河段长”,负责辖区内7.5公里河道的水质和污染源调查。“我每天要巡查河道和河堤,如果发现排放污染物、非法捕捞等情况,要马上制止,或者向县里反映。”钟有国说,除了他之外,还有4名村干部兼任河道巡查员和4名专职河道保洁员。
因为深谙水性,双溪镇大桥村村民甘立林被聘为河道保洁员。每天上午或者傍晚,他都撑着竹筏,在河道里打捞垃圾。“遇到湍急的水流或者浅滩,就用卡车轮胎内胆,人坐在中间,一边划水一边捞垃圾,比竹筏灵活。”
钟有国和甘立林每天都要把巡查河道的场景拍照发到工作群。这个群里,有4名县级“河长”、11名乡镇“河长”、50名村级“河长”,还有100多名河道保洁员,他们组成靖安县河流的保护网络。
目前,江西已在全境构建起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体系。“五河一湖一江”由7位省领导担任省级“河长”,其他河流则按流域由88名“市河长”、822名“县河长”和万余名“乡、村河长”层层包干。
在水域面积约占市域面积30%的“水都”南昌,南昌市长郭安认为,治水是个系统性工作,单靠管农业、水利和城建等部门,力量单薄。“以前九龙治水,有矛盾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沟通缺失,导致问题搁置。现在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河长来协调、调度和监督。”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说。
悬在“河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河长制”的责任主体是“河长”,实质是党政首长负责制。通过“河长制”,本来无人愿管、被污染的河流,变成悬在“河长”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河流的管理已纳入各级“河长”的政绩考核。
现在,不时浏览工作群已经成为靖安县副县长兼“副河长”胡勇的习惯,“只要巡查员报告哪里有破坏河道、水资源的情况,我就要立刻协调水务、环保、公安、林业、农业等21个单位,必要时采取联合执法。”
实施“河长制”仅半年时间,靖安县的河流就发生了改变。“现在基本捞不到塑料袋、塑料瓶等白色垃圾了。”甘立林提起干瘪的垃圾袋说,原来一天捞到的垃圾能装满两袋子。
“河长制”倒逼流域产业转型升级
江西通过实施“河长制”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环保监管,改变了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倒逼江河沿岸产业转型升级。
湖口县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环保任务艰巨。湖口县委副书记鲍成庚介绍,如今,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项目坚决不引进;正在建设的不支持继续发展;对老企业也用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倒逼他们引进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据统计,2015年,湖口县共清理违规建设项目97个,责令停止试生产或停止建设的企业4家,关停取缔3家。总投资26亿元的12个环境污染性项目落户遭到一票否决。
今年上半年,南昌全市为治理河湖污染而拆除、搬迁的畜禽养殖面积达185万平方米,关停并转了1000多家养猪场,基本切断农业污染。南昌市副市长朱志群说:“‘河长制’倒逼了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促进了农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