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走进南科院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试验基地
 
首页>学术交流
《水科学进展》2015年第1期中文摘要
日期:2015年02月10日 10:09:24点击数:字号:【

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贺瑞敏1,2,张建云1,2,鲍振鑫1,2,严小林1,2,王国庆1,2,刘翠善1,2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2.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利用可变下渗容量(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在海河流域选取了6个典型流域来率定VIC模型的参数。通过模型参数移植技术,建立了全流域的径流模拟平台。根据假定的气候变化情景,分析了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升高2℃时,海河流域的径流量将减少6.5%;当年降水量增加或者减少10%时,海河流域的径流量将分别增加26%和减少23%;当汛期降水占年降水量的比例分别增加或者减少10%时,全流域的径流量将会增加12%或者减少7%;在空间上,在年平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变化的情景下,海河流域西北部的河川径流比东南部更敏感;在降水年内分配变化的情景下,海河流域东南部的河川径流比西北部更敏感。总体上,年降水量越大,径流量对降水量的敏感性越小,对平均气温的敏感性也越小,而对降水年内分配的敏感性越大。

关键词:河川径流;气候变化;响应;海河流域

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江飞来峡水库极端入库洪水预估

黄国如1,2,武传号1,刘志雨3,陈芷菁4,胡健伟3,尹志杰3

1.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3.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4.广东省水文局,广东 广州 510150

摘要:以北江飞来峡水库上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网格分辨率为0.25°×0.25°的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水文模型,应用CMIP5多模式输出的降尺度结果与VIC模型耦合,对RCP2.6RCP4.5RCP8.5情景下未来时期(20202050年)飞来峡水库的入库洪水进行预估,并根据IPCC5次评估报告处理和表达不确定性的方法来描述预估结论的可信度。结果表明,20202050年飞来峡水库年最大洪峰流量和年最大7日、15日洪量在RCP2.6情景下“大约可能”呈增加趋势,在RCP4.5RCP8.5情景下“较为可能”呈增加趋势,水库防洪安全风险增大。与历史时期(19702000年)相比,未来水库极端入库洪水增加的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为RCP4.5RCP2.6RCP8.5情景,其中设计洪水100年、50年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在3种排放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100年、50年和20年一遇的最大7日、15日洪量在RCP4.5情景下以上升为主,而在RCP2.6RCP8.5情景下则主要呈减少态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VIC模型;飞来峡水库;洪峰流量;洪水预估

变化环境下西江北江枯水流量联合分布分析

陈子燊1,黄  1,刘曾美2

1.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广东 广州 5102752.华南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系,广东 广州510640

摘要:基于Clayton copulaKendall分布函数分析广东西江马口站和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的联合分布及其风险概率。根据两站流量之间的时空关联与变异,以19592010年西江马口站历年连续7日平均最小流量和对应期间的北江三水站枯水流量为样本,分别计算19591985年和19862010年两个时段(分别称为样本A和样本B)的西江北江枯水流量联合分布的“或”重现期、“且”重现期和二次重现期及其最可能的设计分位数。结果表明:①样本B中马口站的枯水流量设计值小于样本A相应重现期设计值,三水站则显著增大;②1985年后西江和北江枯水流量同频率遭遇的可能性较前期明显减小;③二次重现期所对应的累积频率代表了特定设计频率情况下西江和北江枯水流量遭遇的风险率;④由更严谨的二次重现期计算的马口站枯水流量最大可能设计值Q7d,T=20aQ7d,T=10aQ7d,T=2a设计值或更适合分别作为西江三角洲供水规划、生态需水和调水压咸设计参考值。

关键词:枯水流量联合分布;Clayton copula函数;Kendall分布函数;二次重现期;西江;北江

洪水资源利用风险适度性分析

王忠静,朱金峰,尚文绣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要:洪水资源利用有助于缓解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风险适度性作为洪水资源利用三大适度性之一,用于指导洪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安全利用。在水库汛限水位调整中,提出采用不同频率设计洪水进行不同汛限水位条件下的洪水调节计算,并结合水库的经济与生态供水目标进行长系列用水调度模拟和供水效益分析,综合确定风险适度性的方法。对密云水库的计算分析表明,主汛期汛限水位从原设计的147.00m安全抬高至目前的152.00m是可靠的,其风险阈值上限为153.20m;后汛期汛限水位可从目前的154.00m安全抬高至155.40m。两种情况下水库供水保证率可以分别提高0.30%0.01%,且大坝和下游防护区的防洪风险率分别为0.01%1%,与原设计一致,满足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风险适度性要求。

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风险适度性;汛限水位;密云水库

基于水文过程的泥石流预报中前期有效降水量的确定方法

张少杰1,2,江玉红2,杨红娟2,刘敦龙2

1.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前期有效降水量是泥石流预报的一个关键因子,但是确定此关键因子的常用方法存在参数取值过于人为主观化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利用模拟降雨截留、入渗和蒸散发等水文过程的方法确定泥石流预报中的前期有效降雨量,并利用基于流域水土耦合机制的泥石流预报系统预报四川省在201379日的泥石流灾害来检验该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水文过程模拟方法确定的前期有效降水更适用于泥石流预报,泥石流预报的漏报率比常用的降雨衰减经验公式低21.1%,能更好地为泥石流防灾减灾服务。

关键词:前期有效降水;泥石流;预报;水文过程模拟;降雨衰减经验公式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规律初步分析

贾瑞亮1,周金龙1,2,高业新2,周殷竹3,李  1,栗现文4

1.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3.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4.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为分析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规律,于201241~2014331日在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站开展了不同总溶解固体(0.8g/L30g/L100g/L)、不同包气带岩性(细砂和粉质黏土)和不同潜水埋深(0m0.5m1.0m2.0m3.0m)潜水蒸发量的监测工作。结果表明:当潜水埋深大于0.5m时,包气带岩性对高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潜水蒸发量的影响与淡水基本一致;潜水埋深0.5mTDS30g/L时,包气带岩性的差异对潜水蒸发量的影响远小于由于潜水的TDS和外界大气蒸发能力对潜水蒸发共同造成的影响;潜水位埋深为0mTDS100g/L、包气带为粉质黏土时,年内潜水蒸发趋势与大气蒸发能力EΦ20的趋势相反;潜水埋深0.5~1.0m时,在非冻结期随着TDS的升高,潜水蒸发量逐渐减小;当潜水埋深为3.0m时,TDS的变化对潜水蒸发抑制作用存在滞后性。

关键词:干旱区;高盐度潜水;潜水蒸发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细沟形态演变与量化方法

  1,2,姚文艺1,唐洪武2,肖培青1

(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450003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为探明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中细沟的演变规律,研究细沟形态特征量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室内土槽模拟降雨试验,对比了45mm/h87mm/h127mm/h雨强下容重分别为1.30g/cm31.05g/cm3两种黄土在20°陡坡坡面细沟发育形态的差异,并分别采用分形维数、拓扑参数对细沟沟网的形态特征进行量化描述,引入地貌信息熵理论进行坡面地貌信息熵计算,然后对各量化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形维数作为整体性的量化参数,对描述发育成熟的细沟形态差异不够灵敏;坡面地貌信息熵能够反映侵蚀过程中侵蚀程度的变化,对细沟发育程度的描述较为灵敏;细沟沟网的拓扑特征参数较好地体现了沟网内部结构的差异,可用于描述沟网内部结构特征的较灵敏参数。

关键词:土壤侵蚀;模拟降雨;细沟形态;量化参数

基于B超成像的泥沙起动流速测量方法

马志敏1,邹先坚1,赵小红1,许  2,陶维亮1

1.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湖北 武汉430010

摘要:床面上泥沙颗粒的起动测量一直是泥沙运动规律研究的难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B超成像技术的泥沙起动流速测量方法。在模型试验水槽中,该方法利用B超仪获取水下地形及其附近粒子的运行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统计床面附近运动粒子的成像光斑个数,并分析其与流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超成像光斑个数在泥沙起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变过程,且该突变过程与泥沙起动运动相对应,可用来判定泥沙起动及其对应的起动流速,并利用该流速下的床面地形变化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该方法具有无扰动无干扰、适合于清水和浑水、易于实现自动化测量的特点。

关键词:起动流速;泥沙运动;B超图像;模型试验;床面地形

均质土岸坡崩塌与河床冲淤交互过程试验

李国敏,余明辉,陈  曦,胡呈维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在弯道水槽中展开系列试验,研究水力冲刷过程中均质土岸坡冲刷崩塌输移与河床冲淤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该过程及变化特征可描述为:水下坡面侵蚀及坡脚淘刷导致岸坡失稳崩塌;暂时堆积在凹岸坡脚处的崩塌体加剧附近水流紊动程度利于其输运与分解;分解后较粗的颗粒随弯道螺旋流以推移质形式被输移至下游凸岸落淤,较细的颗粒大部分都随水流以悬移质形式被携带至下游出口;水流结构随岸坡及河床变形而调整;如此循环往复。试验成果进一步表明:冲刷状态下,试验材料黏性越小、近岸流速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岸坡冲刷崩塌量及河床冲刷量都越大;同条件下岸坡冲刷崩塌总量大于河床冲刷总量,且河床相对冲刷率随岸坡冲刷崩塌量的增大而减小,数值范围为0400.92

关键词:均质土;岸坡崩塌;河床演变;河床相对冲刷率;水槽试验

水库异重流一维水沙耦合模型

王增辉1,夏军强1,李  1,2,郜国明1,2,张俊华2

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 武汉 4300722.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建立了基于库区不规则断面的一维非恒定异重流数学模型,并采用明流与异重流水沙输移模型交替运算的两步模式,即用潜入条件动态判别异重流计算的上游边界位置,将潜入点上游的明流浑水段与下游异重流段计算连接起来。水流运动、泥沙输移与河床变形过程完全耦合,采用TVD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形式的MUSCL-Hancock格式进行数值求解。将该模型应用于恒定流量与释放定量悬沙两种条件下的异重流水槽实验模拟,比较了有无水面梯度项对模拟精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异重流的厚度、含沙量分布及传播过程。

关键词:水库异重流;数值模拟;耦合模型;两步计算模式

漫溃堤洪水联算全二维水动力模型及应用

苑希民,田福昌,王丽娜

(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仿真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72

摘要:为应对河道洪峰流量增大和漫溃堤长历时相伴发生的洪灾现象,借鉴全二维气相色谱理论提出全二维水动力模型概念,建立了模拟河道和灌区洪水演进的漫溃堤洪水联算全二维水动力模型,并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对界面通量进行数值求解。模型内通过漫溃堤堰流公式成功实现河道与灌区的耦联,考虑溃口展宽变化,加密处理河道网格,采用热启动与干湿水深理论对模型进行优化,并利用加大糙率法对村庄较为密集的地形进行优化处理,尽可能反应地面真实情况。将该模型应用于黄河宁蒙段河道与左右岸灌区的漫溃堤洪水演进模拟,计算结果合理可靠,流场分布均匀光滑,初步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及可靠性,研究成果对河道溃决洪水的精细仿真模拟和该地区洪水风险分析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全二维;漫溃堤洪水联算;热启动;干湿水深;糙率分区;宁蒙黄河段

明渠湍流涡运动尺度分布特性

  1,2,杨胜发1,2,胡  1,2,陈  1,2,幸  1,2

1.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0742.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为了解明渠湍流涡运动尺度沿水深的分布特征,使用高精度粒子图像测速法水槽试验系统测量充分发展的明渠湍流,利用改进后的功率谱分析方法,对明渠湍流涡运动尺度沿水深分布、上升流、下扫流和平均涡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明渠湍流涡运动尺度大小沿水深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沿水深增加下扫流比上升流更容易发生;各自水深的顺向涡涡量大于逆向涡涡量,在近壁区平均涡量最大;明渠湍流近壁区产生涡量大、尺度小的涡结构,沿水深增加,涡尺度发展变大,但受水面区下扫流抑制,涡尺度又变小。

关键词:明渠;湍流;涡尺度;功率谱;上升流;下扫流

苦草对水流结构的影响研究

张英豪1,2,赖锡军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要:为研究沉水植被对水流结构的影响,以苦草为对象,利用实验室水槽实验研究了含淹没水生植被水流时均流速、雷诺应力及紊动能的垂向分布特征。受苦草冠层的影响,时均流速在冠顶以上呈对数分布,且随着流量的增加,冠层倾伏高度降低,对数剖面愈加明显;冠层内部,由于冠层阻流面积在垂向分布上的差异,冠层内时均流速出现逆梯度分布,且在床面附近出现局部流速最大值。雷诺应力在冠顶附近达到最大值,并向水面与床底方向逐渐减小;受逆流速梯度的影响,冠层内部雷诺应力出现负值以及局部最大值。雷诺应力产生的剪切紊动使得紊动能在冠顶处最大,并向水面与床底进行垂向传输;受紊动传输距离的限制,冠层底部以叶片后产生的尾流紊动为主,紊动能较小。

关键词:水生植被;时均流速;雷诺应力;紊动能

单裂隙中LNAPL残留特点及残留体对水流运动的影响

  1,2,吴时强1,谈叶飞1,俞双恩2,谢兴华1

1.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轻非水相液体(LNAPL)在变隙宽裂隙中的迁移和残留机理复杂,在“裂隙--LNAPL”三相系统中,LNAPL和水流运动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同时两者又共同受到裂隙表面和隙宽的影响和控制。采用685px×500px(长×宽)的透明仿真裂隙开展甲苯(地下水中常见的LNAPL污染物之一)迁移试验,监测并获取变隙宽裂隙中LNAPL的迁移过程与残留分布的图像,通过数学统计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揭示LNAPL残留分布规律以及“裂隙--LNAPL”系统内的相互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相的LNAPL主要沿着裂隙中的狭长通道迁移到内部,在隙宽较小的区域有少量孤立的LNAPL液滴残留。LNAPL在变隙宽裂隙中的迁移、残留与裂隙隙宽的分布密切相关,LNAPL残留的隙宽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甲苯残留的隙宽分布范围为0.01~1.40mm,残留最多的隙宽分布在0.20~0.30mmLNAPL的残留增大了裂隙内水流运动的阻力,使得裂隙两端的压力差增加。LNAPL残留使裂隙内水流流速重新分布,同时也改变了裂隙原有的沟槽流分布和数量。

关键词:变隙宽裂隙;轻非水相液体;残留结构;隙宽;水流运动

近岸波浪传播的非静压数值模型

房克照1,2,孙家文3,刘忠波2,4,尹  3

1.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2.长沙理工大学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763.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4.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摘要:基于均匀网格,建立了沿水深积分的非静压波浪传播数值模型,模型的求解分静压步和动压步两部分。静压步的控制方程为全非线性浅水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格式求解,通过采用线性重构技术和全隐式离散底摩阻项,保证了格式的和谐性、守恒性和水深非负性,有效处理了海岸动边界问题。动压步通过应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泊松方程考虑动压力,使得模型具备模拟色散性波浪传播的能力。引入波浪破碎指标,波浪破碎后模型退化为静压模型,破碎波自动捕捉为间断。通过算例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非静压;波浪;间断捕捉;有限体积方法

平直沙坝海岸叠加波浪的裂流试验

  彦,邹志利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为研究叠加波浪场的裂流特征,在平直沙坝海岸地形进行了叠加波浪形成的沿岸波高周期性变化的裂流试验研究。试验中叠加波浪是由波浪在垂直岸线的丁坝反射所形成的两列交叉波浪叠加产生,交叉波浪是具有等频率但入射角相反的两波列。通过对叠加波浪节腹点垂直岸线位置浪高的测量和沙坝范围内沿岸布置的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流速测量结果来分析沙坝海岸丁坝反射波形成的裂流特性,讨论了波浪节腹点对裂流位置和裂流空间尺度的影响。对不同周期情况在x=5m沙坝顶处的速度剖面对比,分析了不同周期对裂流的影响。

关键词:裂流;交叉波浪;沙坝;节点

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影响研究进展

张运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气候变暖对湖泊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系统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具体影响随研究区域和水体表现不尽相同。气候变暖通过改变湖泊热力和溶解氧分层进而影响湖泊生物过程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从全球湖泊变暖趋势、长期缓慢气温上升、极端高温事件以及气候情景模拟等方面详细综述了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区域湖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暖趋势;长期缓慢气温上升和短期极端高温均会造成湖泊热力分层提前,分层结束推迟,分层时间延长,混合层和温跃层深度下降,以及热稳定性增加;相伴随的是溶解氧扩散深度和氧跃层深度明显下降,加剧了湖泊底部好氧和厌氧环境。除了这种直接影响外,气候变暖引起的流域降水、入湖物质的变化以及风速的变化也会对湖泊热力和溶解氧分层产生许多间接的影响,因此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经验和数值模型来验证和预测气候变暖对湖泊热力及溶解氧分层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暖;热力分层;热稳定性;溶解氧分层;极端高温

生物滞留系统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氮素研究评述

王书敏1,2,何  2,徐  1,宋  1,2

1.重庆文理学院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21602.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45

摘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滞留系统脱除降雨径流氮素的研究现状,从生物滞留系统脱氮效能、脱氮影响因素和脱氮机制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提出了生物滞留系统脱氮的研究建议:加强生物滞留系统内氮素迁移转化驱动机制研究;推动生物滞留系统“宏观生境—运行效能—微生态系统”耦合响应体系研究;开展生物滞留系统功能植物关键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关键词:生物滞留系统;城市降雨径流;脱氮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我院召开2014年度各部门工作交流会
·《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第2期文摘
·《海洋工程》2015年第1期摘要
·我院举办第十届职工拔河比赛
·“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研究及工程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最新文章  
总访问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